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发布时间:2025/7/17
来源:
7月12日下午,环境研究院“顶尖科学家大讲堂”-能源与环境技术国际学术交流会在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会议聚焦“能源与环境技术”两大核心议题,特邀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副校长黄国维教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郑俊荣教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院研究员、环境研究院副院长张天舒与会做学术报告。交流会由环境研究院副院长邢献军主持,环境研究院科研团队负责人及科研骨干近60人参会。
郑俊荣教授是分子光谱与能源材料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致力于分子电子激发态特性及新型能源器件的研究。他介绍了利用超快紫外、可见、红外多种脉冲混合次序和非线性光谱原理,深入研究分子电子激发态的演化路径。在此过程中,成功解析出四苯乙烯类分子的聚集诱导发光机理,还发现了分子在溶液里随激发波长变短而荧光寿命变短的 Anti-Vavilov’s rule 反常现象的普遍规律,实现了在电子激发态上振动激发控制反应的选键化学。基于深厚的基础研究积累,郑俊荣教授团队开发出了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杂质耐受型质子交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和循环寿命最长的水系锌电池,为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支撑。
张天舒研究员深耕大气探测技术领域多年,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有着深厚造诣。他利用差分吸收激光原理,系统阐述了大气臭氧激光雷达光源从 2012-2018 年的气体拉曼、2019-2021 年的固态外腔拉曼,到 2021 年至今的固态内腔拉曼的技术演变历程。不仅发展了能适应地基组网 - 车载走航 - 卫星遥感的臭氧激光雷达探测技术,还提出了立体数据融合同化综合分析方法,能够实现污染过程复盘和预报。同时,针对工业园区 VOCs 探测技术,提出新体制高能量单频全固态紫外中红外激光光源设计,攻克了 Innoslab 板条放大、二极管叠阵微透镜整形、MOPA 放大、OPO 谐振腔腔镜种子注入频率锁定及单频激光泵浦的 OPA 等关键技术,研发出自主可控的高能量全固态单频紫外中红外调谐激光雷达专用激光光源模块,推动了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的进步。
黄国维教授专注于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研究,在低碳能源载体及可持续能源系统领域成果丰硕。他在报告中指出,全球 80 亿人口消耗了约 15.2Gtoe的能源,平均速率为 20.1 太瓦。目前,全球超过 80% 的能源需求由碳基化石燃料燃烧供应,这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工业化前的 280ppm 上升到去年的 420ppm 以上。不断增加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极有可能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为减少现代社会对环境的影响并应对化石资源的限制,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必须与实施低碳能源生产和载体系统同步进行。黄国维教授团队对当前能源现状和未来选择进行了深入讨论和比较,并介绍了利用甲酸作为低碳氢 / 能源载体和电子燃料的研究成果,为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在各自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有望推动相关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解决全球面临的能源、环境等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案。